今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10周年。我市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和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市签订了“友城协议”。
6月9日,南京市外办举行“见签友城留学生感知南京活动”,邀请来自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南理工等10余名文莱和尼泊尔籍留学生参与。活动旨在向元首见签友城留学生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南京形象,帮助留学生全方位了解南京、感知南京、爱上南京,引导留学生群体成为对外宣传南京的“自媒体”。
蜿蜒街巷里、白墙黛瓦间,是一个个清新雅致的院落、构思精巧的文艺店铺。曾经的小西湖在城市更新中迎来新生,曾经杂乱无序的棚户区,变身“老城保护的美丽样本”。这是沙青印象最深刻的地方,他说,通过“沉浸式”体验南京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色,进一步加深了对南京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质的认识。
在南京生活10多年的沙青是东南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的博士生,来自加德满都。“我也去过中国其他城市,最喜欢的就是南京,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一种家的归属。我经常向朋友们推荐夫子庙、老门东、中华门城堡等景点,希望通过我的分享,能让更多外国朋友们了解南京,爱上南京。”
活动采取实地走访考察形式,设置历史古迹探访之旅、非遗文化感受之旅、城市更新体验之旅等环节,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。期间,学生们赴南京国际友谊公园和友城展览馆、小西湖旧城改造区、中华门城堡、大报恩寺遗址公园、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参观考察,并参加了我市主办的2023年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“非遗·无界”系列活动开幕式,近距离了解南京市特色非遗文化。
来自斯里巴加湾的黄晶晶,当天还被聘为我市非遗宣传推广大使,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。目前,她就读于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,学习国际经济贸易。2022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奖学金,并有机会来到南京学习交流。刚满18岁的她,一直致力于中国与文莱的多元文化交流,中学时还担任非遗项目24节令鼓队成员,积极参与非遗推广。
“从小就在华人学校学习中文,我也很喜欢中华文化。”黄晶晶表示,能有机会担任南京市非遗宣传推广大使,自己十分兴奋,也把这一好消息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。接下来,她将充分利用好这个身份,加强非遗文化的学习,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非遗文化活动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。
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,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,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,市外办还精心打造了多条“外国友人看南京”国际交流参访路线,当天留学生们参观的路线也是其中之一。“参访路线主要是聚焦人文历史、科技创新、绿色生态、和平友好、社会治理等主题,全面、立体、真实地展现城市风貌、人文风情。”市外办涉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发布的首条文化国际交流参访路线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秦淮。今后会陆续推出其他线路,涉及我市各个板块。
据悉,我市与斯里巴加湾市、加德满都市分别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9月结好。市外办亚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自结好以来,双方在教育、人文、旅游等方面始终保持密切友好联系,官方及民间互动交往频繁。“留学生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、加大交流力度的友好使者,我市自2020年起每年邀请见签友城留学生赴宁留学,并帮助其申请奖学金,目前共10余名。”
当天,他们还参观了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非遗展、非遗市集、非遗特色学校作品展。其中,《万象——2023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学生艺术展》是国际学生们对“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”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生动回应,是一次跨文化中外学生协同创作的热忱艺术实践,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、南京市外办、秦淮区政府联合主办。